资讯 • 热点

科创和自贸区领域成创新突破点

城市运营中心地方运营中心产业中心浦东时报6/15/2016 10:15:34 AM

  近日,上海银监局正式发布《2015年上海银行业创新报告》,全面披露在建设科创中心和自贸区契机下,上海银行业创新取得的新成绩。


  《报告》集合了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评自报的623项金融创新成果。其中,科创中心和自贸区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是创新突破点,在623项创新成果中,支持上海自贸区建设61个,占比9.8%;支持科创中心建设43个,占比6.9%;支持金融中心建设和航运中心建设151个,占比24.2%。


  推动自贸区机构加快创新和有序创新


  支持自贸区建设的大部分银行创新成果诞生,得益于“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去年5月,上海银监局率先创设“自贸区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为金融创新打开新通道。针对现行业务准入制度未覆盖或不清晰的领域,允许金融机构在与监管部门充分沟通后,以个案突破的方式先行先试,弥补当前监管法规缺失,以推动自贸区机构加快创新和有序创新。


  《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上海辖内申请通过该机制对接的试点创新项目共计34项,已落地项目13项,已进入评估流程2项,银行由于市场原因主动撤销9项,由于监管不认可终结申请7项,3项处于辅导申报中。

  记者获悉,现有创新试点申报项目较多集中在授信类业务,如跨境并购贷、内保外债、跨境银团、绿色信贷、科技创投贷、股权投资基金资本召集贷款和跨境保函等。


  目前,创新互动机制覆盖的机构已不仅限于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已被惠及,且出现了异地机构借助创新互动机制和借助上海自贸区机构作为通道,开展创新试点的案例。


  上海自贸区创新成效还包括扩区后区内机构数量、层级和种类进一步丰富。去年,区内累计新增4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新增的分行级及以上机构数量达22家,占新增机构的比重为51%,占全辖分行级以上机构新设数量(25家)的比重为88%。截至去年年末,区内银行业机构数量达465家,其中分行级及以上银行业机构数为164家,非银行机构31家,覆盖了全部七类非银机构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自贸区银行业机构大多成为各自总行(总部)探索国际化发展的创新引领平台。如, 银行(601988)总行在上海成立了6个总行级中心。


  《报告》指出,拓展与自贸区建设相关的业务创新仍然是上海银行业下一步创新方向之一,“‘金改40条’为自贸区建设及区域内金融产品创新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包括密切关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的启动,积极研究个人跨境投资产品;加快创新扩大境外人民币资金投资渠道,探索资产证券化产品等。”


  率先探索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


  在银监会试点“投贷联动”之前,上海银监局去年8月已发布《关于上海银行业提高专业化经营和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率先倡议科技金融“六专机制”,鼓励上海银行业为创业期企业打造创投型信贷模式。


  截至去年12月末,上海辖内共有9家银行以“投贷联动”模式为105户科技型小企业提供了10.2亿元融资。


  《报告》指出,上海银行业投贷联动机制共有五大特点,分别是银行主贷、创投主投,目前上海银行业在探索期内获得的企业认股规模控制在3%至5%以内;抵补风险,收息为主,商业银行不是VC/PE,必须坚持本业,不以投资为目的,认股权证以贷款利息形式获得,银行不能动用自营资金来投资;小众市场,专业经营,能够成功为初创期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只是少数银行;早期投入,全程联动,银行要利用创投生态系统,成为连接创业者、风险投资人、孵化器和中介等多类主体的平台,建设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链;隔离风险,控制投机,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要对信贷和持股机构进行“主体隔离”,防止因投资股市产生投机行为。


  下一步,上海银行业仍需加快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相关的产品模式创新,包括继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贷联动”机制,探索“先投后贷”、“贷带投”、“投资期权”和“直投”等多类模式,寻求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更广泛的业务对接。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通缺乏抵押物“硬资产”的情况,上海银行业可主动加强与外部评估机构合作,合理量化评估知识产权、品牌、市场接受度、研发管理团队等软资产实力,通过开发新的贷款产品,创新政府、银行和担保等对方风险分担机制,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上一篇:提升自贸区制造业“软实力”

下一篇:国博“文创 ”运营 中心落户上海自贸区

旗下业务介绍:电视节目 - 网络电视 - 网络广告